Search


平反〈我以禱告來到你跟前〉

作者:陳韋安
  • Share this:


平反〈我以禱告來到你跟前〉

作者:陳韋安

《我以禱告來到你跟前》幾乎是華人教會家傳戶曉的詩歌。原因有許多,其中一個原因乃是因為它是一首「禱告的歌」,題材較具體,適合教會不少禱告場合使用。不過,我偶然聽到有人對這首詩歌的批評,說這首歌的神學不正確,建議人不要唱。對於這些批評,我一直想寫一點回應與反省,在此刊載分享。先列出歌詞:

一、我以禱告來到你跟前,我要尋求你,
  我要站在破口之中,在那裡我尋求你,
二、主我是軟弱及無助,你卻是我的力量,
  以你親切的手引導我,那就是我的得勝,

副歌:每一次我禱告,我搖動你的手,
   禱告做的事我的手不能做,
   每一次我禱告,大山被挪移,
   道路被鋪平,使列國歸向你。

1.批評主要針對副歌部分的「每一次我禱告,我搖動你的手」。批評者認為,「搖動神的手」這動作不對,上帝的手是不能搖動的,禱告不是執着上帝的手來「操控」。坦白說,我並沒有在歌詞中讀到「操控」(manipulate)的意思。所謂「搖動上帝的手」,我反而意會到小孩子來到父親面前的圖畫。小孩子認定父親的大能,確信父親能夠成就,於是來到父親面前,搖動父親的手,懇求祂成就。「搖動」一詞生動地為「懇求」這行為添加一種孩子與父親之間的親密關係。因此,「搖動你的手」並不一定被理解為「捉住父親的手」的操縱行為。

2.其次,有人說「每一次我禱告,大山被挪移,道路被鋪平」這歌詞太霸道。「是否真的每一次禱告都會成就神蹟奇事呢?」對於這一點,當然每一個曾經禱告過的人都知道,不是「每一次」禱告都會伴隨神蹟奇事。不過,作為詩歌體裁,我們比較能夠容許有修辭與比喻,文字創作空間比較大,不一定只透過字面解釋。若單以字面的意思理解詩歌,難免是對牛彈琴。所謂「每一次我禱告」,可以被理解為對「禱告」這回事的肯定與確信,並不是真的具體描述每一次禱告的果效。譬如說,「你每一次都這樣!」當然並不是真的是「每一次」,它只是一種加強語氣的修辭方式。

3.當然,有人會回應說:「你的閱讀只是其中一種詮釋而已,你怎能知道作者的本義呢?」這正是我要指出的第三點。雖然歌詞承載基督信仰真理,但它的體裁特別,並不是一篇一萬字的學術論文。因此,用有限的字詞帶出豐富的思想,難免會有讓人填白的空間——這正是詩歌的優美之處。何謂「搖動」?何謂「每一次」?這些字詞都沒有具體的說明。不過,這首歌整體對禱告的理解是正確的——在「在破口尋求上帝」、「禱告做的事我的手不能做」等,都說明了人在禱告中的軟弱、無助、不能夠,這是禱告非常重要的本質。既然這詩歌的基本方向正確,對於一些留白的空間,作為詩歌的使用者,我們應該嘗試是欣賞與理解,而不要太快去批評與否定。

這不是神學問題,而是態度問題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關於作者: 陳韋安 John Chan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建道神學院神學系助理教授 德國魯爾波鴻大學神學博士
關於作者: 陳韋安 John Chan 建道神學院神學系副教授 德國魯爾波鴻大學神?
View all posts